现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品 > 正文

姚强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4年前 (2020-09-02)

姚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虹口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上海海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中国民协民族书画创作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各界人士书画会会员、海上兰亭书法院副秘书長、简社社员、中韩艺术家交流协会副会长等。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第七届中国临沂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优秀作品奖、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展一等奖、夜光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上海市第二届草书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五届上海市民书法展二等奖、第三届上海楷书大赛一等奖、上海市第三届草书大展优秀作品奖、上海海派书法进京展、第八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上海书协先进个人,上海市百名市民书法家称号及获全国各类大赛近百次,出版有《当代书坛书家姚强卷》、《北京大学书法访问学者精品集姚强卷》、《诵经典、学书法》获中书协优秀教材奖等。

在精神追求中寻绎书法高度——姚强书法的文化轨迹

王岳川

姚强自小喜爱画画写字,应该说有着童子功。但是后来在商业大潮中从事其他工作,渐渐对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书画艺术有些隔膜了。

然后他毅然到北大书法所书法研究生班深造两年,在书法技法和文化底蕴上有了大幅提升。这批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这种文化转向过程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抱负,其中不乏与我所倡导的“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精神共鸣。

今天坚持文化书法的我们,必得面对着中国书法的战国时代,并感到面对纷纭复杂的现象的不安。日本著名书法家高木圣雨先生,前些日子到北京阐发了对中国当代书法的看法,认为中国当代书法“总体走偏”,这一看法代表了“汉字文化圈”对中国当代书法的批评声音。高木圣雨对中国书法爱之深求之切,他认为中国书法家们追寻了几十年的“日本少字数”诸如手岛右卿“崩坏”这样的强调书法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现代书法形式,今天在日本已经门可罗雀,寥寥可数几个人在弄。

那么日本大部分书法家在干什么呢?答曰:他们在临摹中国秦汉魏晋以前的经典。

这当然令人深思:作为书法原创国道中国书法界一些人却在反对经典,去追求人家昔日时髦而今门可罗雀的东西。实在是取法乎下!书法不是小道,而是“道问学”的大问题。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积学乃成文化之书,蕴妙境之无穷,见化机之玄。

可以说,姚强书法日渐形成自己的面貌,其含蓄、简约、神韵、气势、志趣无不蕴涵于笔墨之点滴间,使人能够感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超越自我。

我注意到姚强对中国书法理解的精神高度。他对传统经典深度体验,使其笔下流淌着中国书法文化精神通过现象学“还原”得到了新解。他认为中国书法必须上追唐晋汉秦,方有无限创造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因此,在姚强的作品中,点画起收、使转、粗细、曲直、长短、枯润、干湿的变化,基本上走的是经典书法道路,他相信追历代经典而守正出新的可能性更大。对临法帖成为他书法生活中的重要存在方式。
一个人书法的哲学高度决定其境界大小。当代书法流派众多,理路不同,一些书法家长期处于照搬标新立异的西方现代书画或后现代画的迷茫中,还有一些书画家告别经典性书法走向了民间书写,一些人在书法市场化歧路上做出了走捷径的选择。姚强非常坚定地选择了回归经典的道路,无论在六尺整张、中堂、对联、斗方、册页,乃至小的信札的创作中,他不走捷径,不文化自卑,而是豁达而乐观地相信通过自己的文化和激发双重努力,笔底风云终究会出现。

书法的文化和哲思问题,是决定书法家艺术境界高度和最终是否成功的标志。我同姚强多次探讨过:中国文化精神和思想经典,如果不能继续成为中国书法绘画创作必不可少人生修为的必修课,当代中国书法绘画就难以企及历史上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这不是说今天的技巧形式的不丰富,而是说,离开经典传承的创新必然走向丧失地基以后的蹈空虚无。正是在这一点上,姚强理解并把握住了自己的书法命运,在获得高度技巧的同时,获得了书法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

梁启超曾在清华有一次讲演中说:“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就是说,美术中有油画、雕塑、版画、国画、工笔、花鸟、山水,但唯有以写字为高。梁任公能够那么高看书法一眼,他当时可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这眼光非腐儒可比。后来冯友兰进一步说:“书法评论的标准,不在于用笔、用墨、布局等技术问题,而在于气韵的雅俗。

如果气韵雅,虽然技术方面还有些问题,那是可以救药的。如果气韵俗,即使在技术方面没有问题,也不是好书法,而且这些弊病是不可救药的。”冯友兰应该说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北大哲学界的泰斗,大师级人物,强调写字不在于技法、笔法和墨法,而在于气韵胜。今天,反观我们一些人争先恐后地用纸张、墨色、颜料,甚至用很多奇奇怪怪的方法做非书法,做出来的东西除了吸引人耳目以外,真的很难流传下去。

相反,我们看看唐宋明清的一幅手札,一个残简断片,它里面的深厚的文化意蕴让我们流连忘返。

我欣慰地感到,姚强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书法中国”的独特语汇,保持自己在现代性中的那份清醒的中国性和中国身份意识。他感到书法身份在全盘四化尘埃落定之后,在外在怪异实验渐渐消解后,艺术家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本民族文化心性中,从而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使书法更具有东方文化指纹的意味。

姚强已经找到自己的道路,剩下的就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然后收获丰收的喜悦。
是为序。

2010年1月6日于北京大学

(作者 王岳川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博导、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