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明老师
周惠明,男,1954年3月出生于上海。
1971年初中毕业,毕业当年凭着爱国激情,参军入伍;
1975年由部队复员到上海的一家工业设备厂当钳工;
1978年经过多个不眠之夜后决定自学绘画
简介
周惠明,男,1954年3月出生于上海。
1971年初中毕业,毕业当年凭着爱国激情,参军入伍;
1975年由部队复员到上海的一家工业设备厂当钳工;
1978年经过多个不眠之夜后决定自学绘画;
1987年第一次婚姻失败,夫人出走;
1992年再次成为婚姻的失败者,成了孤家寡人;
1993年一幅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油画双年展”;
1997年,一幅作品参加了上海大学与米丘工作室联合举办的“无形的存在”画展;
1998年,四幅作品与李山、孙良、申凡等人的作品一起参加了“当代香港、台北、上海艺术交流展”;
1998年10月底患上精神分裂症,得病后到2006年前很少创作,多数时间丢在书中;
2006年伊始,创作灵感再现,又每天离不开画笔;
2009年8月,由上海戏剧学院策划,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周惠明意识速写》,并于2009年8月1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为上海书展开幕活动签名售书留念。
评价
艺术家张天志对周惠明先生的评价
《艺术本疯狂——解读周惠明先生的潜意识绘画》在复旦友人孙曙的工作室里闲聊,不经意中瞥见一幅油画。它是如此的独特新颖,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我怦然心动。我急忙追问是谁的作品,得知此画出自沪上画坛奇才周惠明先生之手。
经友人介绍,在浦东的一个老式公寓小区里,我见到了周先生。其生活之窘境,又一次震撼了我。4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了3户人家:患有脑瘫的父亲住一间,下岗的弟弟领着家人住一间,他自己住的一间放了一张单人床,余下的一点点空间只能放些绘画必用品。后来我常想:那些必将为中国当代艺术增辉的近百幅不朽之作,怎么可能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创作出来的?然而现实毋庸置疑。
周先生1971年当兵,复员后在机床厂做钳工,工作之余对艺术产生兴趣, 1979年开始自学绘画,从此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中国油画界沉醉于追摹俄罗斯写实技巧的时候,他却没有沿此路行走,他的第一幅作品就是用抽象的绘画语言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于身处高度“工具理性”职场的周先生而言,这样的绘画起点无疑显得格外的不可思议,甚至有些“疯狂”。之后,他相继创作了一些装置作品,也作了一些观念型的肌理类架上作品。随着对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入,他很快将其艺术的表现形式转移到架上油画方面,作品表现的内容更是鲜明地落在了“潜意识”上。在他看来,“潜意识” 的表现应该是绘画的最高境界。“潜意识”作品无须临摹自然,也不必要在自然物体上进行表现,潜意识作品完全是艺术家自己心灵的痕迹,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沪上某艺术家曾说,在周先生作品中似乎有些英国画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影子,周先生听后不以为然,坚定地说:“我就是我,世界上没有其他人的作品与我的作品相似。”
确实,周先生的绘画语言是他特有的,他画面上的所有符号是他所独创。他的绘画理念不受任何约束,作品表现的内容之广泛,是画家对过去、对未来、对现实的一己之感悟和深刻思考的结果。他总是以异于常人的独特触角,关注经常被人们忽略的普通现实。作品从“技法”到“形式”,均没有条条框框,所有的形象完全是其心灵的感受,潜意识的呈现。画作的构图没有规律可循,因为画家的意识在流动,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切都是在创造,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因此,画中任何一个形象都不能在他人作品中见到,故而在世界各国艺术家中,很难找到与其相似的作品。
周先生为了坚守在常人看来多少有些近乎疯狂的绘画理想,放弃了生活中很多东西,先后两位夫人也均离他而去。1998年10月,周先生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浦东的一家精神病院躺了几个月。之后一直在家休养,靠上海最低的失业救济金生活。他曾告诉我,自从1992年与夫人离婚后,至今尚未碰过任何女人。我问他:“你喜欢女人吗?” “非常喜欢!”他回答。也许与长时间的性压抑有关,周先生的作品均充满着欲望,画面的张力非常强,其作品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笔触都有着十足的生命力。可以说,他作品中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画家的心血所凝成。有很多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是活着的梵高。周先生能顽强地支撑下来,就靠着这份执著的艺术信念,还有上海的一些艺术家们对他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周先生每天除了画画,就是照顾自己患有脑瘫的父亲。他把人生所有美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画中。他的行为和作品深深感动着我。美国画家德·库宁说:“杜尚一个人引发了一场运动,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每个艺术家都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灵感。” 马塞尔·杜尚早在1968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周惠明先生的“潜意识”作品,是否也会给当代艺术家们同样带来一些灵感?我们将拭目以待……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山称赞周惠明先生作品
李山老师对其给与高度评价。他说:“大老周画得非常好!表现的内容很真实,表现的形式有特色,画面总体感觉有意思。”随后,李山老师又教导我们几位校友:“优秀的艺术家就应该有超常的想象力,优秀的科学家必须有超常的发明能力,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聆听了李山老师高屋建瓴的教诲以及对周惠明先生作品的评价,我们几位上戏校友对“艺术”似乎有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