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家 > 正文

余欣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4年前 (2020-09-02)

余欣余欣老师

余欣,1959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师从江宏先生学习中国山水画1984年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进修山水画,2002——2005年入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研究班,作品曾参加全国及本市各类画展并获奖。

简历

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林凤眠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专职画师。

社会评价

余欣的山水画具有扎实的传统功底,这一点使得他的作品显示出醇雅秀润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显得弥足珍贵。

不可否认,传统中国画渐趋式微,整个中国画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处在一个重建阶段,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笔墨技巧,甚至是工具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在努力构建着自己的绘画体系,于是,画坛的百花齐放便应运而生。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纷繁景象里,我们仍然惊喜地发现有一些艺术家正默默地在传统绘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顽强地向艺术的天空伸展着肢体,余欣就是这样一位画家。

余欣并不认同“破旧立新”,而是赞同“推陈出新”,他有幸拜江宏为师学艺,这使他一开始就有比较正确的起点。几十年的锤炼,让他的笔墨技巧日趋成熟,而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也随着实践而愈发深入。

余欣的绘画在技巧上追求笔墨意味,线条之抑扬顿挫和墨色的铺陈晕染都十分妥贴沉稳,令人赏心悦目。

如果说宋人重法,元人尚意,那么明清绘画对于情趣的阐发还是开拓出了一番新天地,尤其是画家的文化倾向,使得绘画的功能和形式都有了发展。技巧上的趋于程式化实际上是成熟的标志,对于程式化的把玩,甚至沉溺其中,也显示出那个时代的画家对于绘画的心态。

余欣从传统入手,着意于明清山水尤多,特别是对以披麻皴领衔的南宋技法颇有心得,皴擦晕染间的一招一式,很能暗合古人,但在他的作品中又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原型,这说明他已经对笔墨程式谙熟于心手,所以在他画中即是古人又是自己,或者说他是在抒写着自己对古人的理解。

当然,如果仅仅在技巧上遥接古人还只是停留在绘画的表面,余欣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他能很好的把握传统画中的气息文脉,并消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使得古意今情,辉映于山水之间。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第一要义,这气韵,并不仅仅来自画中物象,也不仅仅来自笔墨技巧,而是画家胸中块垒综合素养与笔墨材料相融相生的产物,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物化显现,所以,气韵既是有形的,它存在于一景一物之间;又是有形的,不能仅仅在一点一画中去刻意寻觅。

如今,社会已不复传统画生存的环境,所以,如果说余欣的画具有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的特质便是溢美之辞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余欣的绘画中的确存在着与传统的气韵生动有血脉联系的东西,我把它当作是余欣对于传统绘画在精神层面上的契合的一种物化表现。

余欣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画家,然而他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体悟上却是极其敏锐的,这一点当然与他的老师有关,但可贵的是他对中国画所拥有的领悟力,以及由数十年砍田耕耘炼就的笔墨功底,使得他可以在当今绘画潮流之外默默地营造自己的艺术天地。

余欣不是一个创新者,但也不能简单地扣以保守派的帽子。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至今依然在画评界流行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我更加相信模糊的判断,以及基于复杂多样的艺术状况和现象基础上的事实求是的评价,当然我不能超越自己的地方就在于我不会像一个冷静理性的分析家那样无情地评价艺术家,面对余欣的作品,我有一种抑止不住的感动,我体味到他的笔墨中的温暖,它激发出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最真诚的尊崇。

纷纭的画坛,风格流派之多,教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自成一家的智者,冲破规范的勇者,他们为当代中国画做出的贡献令我尊敬;然而,从我个人而言,我更加喜欢绘画中的仁者,平淡天真,冷眼深情,微言大义,在今天,这种品格差不多已成为晋人笔下的桃花源。

我不知道余欣会不会成为仁者,但我在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期望。

作者:陈翔

下一篇:
上一篇: